首页 单词记忆 英才教育 机构合作 教改视窗 关于亿新 亿新新闻 联系亿新 博客
单词记忆
词汇记忆方法 当前页面>>网站首页>>词汇记忆方法
郭会清博士中国教育投入创新模式研究
日期:2010年6月25日 浏览[2655]

 

 

郭会清博士中国教育投入创新模式研究

原创作单位: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秘书处

      原文时间:二零零五年十二月

目录

一、总论

二、中国教育投入的方式总结

三、中国教育投入的问题分析

四、中国教育投入的创新模式--固定资产债券融资

关键词: 教育投入   创新模式  固定资产   债券融资

 

本文基本认识与主张

基本认识是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教育发展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教育投入的总体不足,国家对教育是公共事业的认识不够,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控制能力不够,以往的教育发展过度依赖地方、民间资本和受教育者个人和家庭。国家在教育投入手段上形式僵化单调,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来适应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

基本主张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增加教育投入总量,调整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与思路,把教育放在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教育投入改革的准则是满足国家教育全行业的资金需求,满足固定资产投入的资金需求是教育投入的首要阶段,国家统筹发行专项教育国债是最好的融资手段。相信国家有能力管理好教育。 教育问题的解决是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时代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才辈出的方略,是实现我国从人才流出向人才流入国转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创汇、传播中华文化、教育国际化、实现教育强国梦想以及保障国家全民族利益的根本手段。教育上固定资产的投资,本身就是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拉动经济的一个重要投资领域。

正文

    一、总论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指出“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建设学习型社会。不难看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实验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然而,教育这个关乎人人,人人关心的事业,如今似乎成了人人埋怨,谁都不敢管,谁都管不了的烫手山芋。教育的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民族团结、改革成果巩固、全体国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也关乎社会进步、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应对国际突变问题的能力,还关乎到国民生活质量、社会总体管理水平提高、国家的金融安全与投资效益与保障,甚至关系到学生的安全与健康,社会的安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落实。中国人口多,家底穷,各行各业用钱的地方多,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些年,这种状况似乎成了教育必然落后说法的挡箭牌,教育投入不足也成了当然的事实,似乎人人都能接受。这或许是无奈选择,然而岂能麻木。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实践和研究认为,中国教育投入不仅可以解决的,而且可以解决的很好。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教育投入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对教育投入创新模式设计及实际操作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各级政府和决策者的重视,最终解决教育投入问题,使人民安居,政府无忧,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本文基本观点是教育投入要进行国家统筹,国家有能力管理好教育,发行国债是最好的融资手段。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投入问题的解决,在今后的历史上,就像货币和文字的统一一样,一定会大大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中国教育投入的方式总结

(一)各种各样的教育投入形式

近年来党和国家有关教育的重要文件中的教育投入政策与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政府直接投入。政府承担主要义务教育经费;政府作为主渠道承担部分非义务教育的办学经费;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确保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征收教育税费。

2、鼓励社会投入。社会分担非义务教育的办学经费;社会和企业出资;社会投资办学。

3、鼓励学校投入。发展校办产业;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来创收。

4、鼓励企业投入。企业合理分担职业教育经费;企业捐资助学;企业投资办学。

5、鼓励个人投入。个人交纳义务教育阶段少量杂费;个人交纳非义务教育部分办学经费;公民个人出资;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公民个人投资办学;鼓励捐赠遗产用于办学;个人参加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收入。

6、金融投入手段。合理利用银行贷款;积极开展教育储蓄;开展教育保险;适当运用财政、金融和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完善有关教育发展基金制度;扶持发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教育基金和信托基金;扩大彩票收益用于支持教育的份额。

7、引进国外资金。继续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8、政府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制定包括纳税率在内的有关法规和优惠政策,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对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和为学校提供教学科研服务及后勤保障的产业,继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建议研究制定《教育经费保障法》,依法做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要完善公民个人向教育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完善企业向教育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

(二)形形色色办学实践

在这些政策和手段的指引下,我国这些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开展的红红火火,办学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民办学校风起云涌,利用民间资本和外资,通过集资、投资和合作办学等形式,举办了层次不一、形式多样的民办学校,甚至出现了一批所谓的贵族学校。公办学校也不示弱,它们于是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优良的地理位置、跟政府的密切关系、在银行的良好信度以及用人制度和财政支持、名校办民校等方式大力扩建新建学校,有些地方动辄数亿元打造所谓豪华学校,有些学校通过名校办民校、收取择校费和高价费等形式大肆敛财,老百姓则怨声载道,敢怒不敢言。其所作所为与国家办学的宗旨大相违背。同时诸如霍英东基金会、邵逸夫基金会和希望工程学校等真正意义的非赢利目的捐资学校也大量产生。随着城乡流动的加剧,投入很少的一批批诸如民工子弟学校的廉价学校业相继产生。浙江长兴地区尝试“教育券”办采用此方法,原期望解决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的差距以及学生的流动问题,但因缺乏相应的社会措施,仅仅成为一种理想和形式,教育需求还是没能满足。

三、中国教育投入问题综合分析

(一)教育投入普遍不能满足

据分析,目前中国教育投入问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投入总额少,人均量小。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提供的数据是2002年全国教育总投入9248亿元,其中国家投入3107亿元;同期全国总在校生 31879万人,学校总数117万人,教职工总数1581万人。按全员学生、学校数、教职工数计算,国家用于教育的生均投入仅为974.62元,校均投入26.26万元,教职工人均占有1.97万元。2002年,全国普通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123284.12万平方米,中小学在校生19994.11万人,生均占有校舍面积仅6.17平方米。

2、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大。20051-10月全国固定资产统计数据显示,房地产业13120.65亿元,总比占是24.5%;道路运输业4119.58亿元,总比占7.7%;教育1442.47亿元,总比占2.9%

3、地区差别大。2002年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提供的数据是北京市118.34亿元人民币,上海市143.84亿元人民币,江苏省191.24亿元人民币,广东省299.05亿元人民币,安徽省95.86亿元人民币,河南省149.76亿元人民币,西藏自治区13.41亿元人民币。

4、国家、社会和个人教育投入比例失调,个人投入所占比重过重。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提供的数据,2002年国家用于教育财政性投入是3107亿元,占33.6%;社会投入346亿元,占3.7%;个人投入5795亿元,占62.7%

5、国家对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投入的比例不当。就总量而言,以2002年为例,国家投入于小学的经费最多,共1120亿元,占36.0%,大学占23.6%,初中占22.6%,高中占12.5%,中专占4.0%,幼儿园占1.3%

6、增长率不稳定。财政部公布,1996-2003年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09%2.08%2.17%2.35%2.44%2.71%2.96%2.87%,而教育支出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从1996年的15.24%下滑到200312.03%

7、教育投入至学校条件达标率低。2004年全国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51.38%;音乐器械配备达标率40.08%;美术器械配备达标率38.17%;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率50.91%,普通初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66.38%;音乐器械配备达标率55.20%;美术器械配备达标率53.72%;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率70.57%。普通高中体育运动(馆)面积达标率74.63%;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率75.21%;音乐器械配备达标率68%,美术器械配备达标率67.89%,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率79.70%

8、经济发达地区也不能满足教育投入。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网消息,北京市2004年民工子弟学校400多所,学生总数达到十五万人。这些学校办学条件差,得不到政府的承认,处于非法办学状态,因此学生的健康和安全都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2001年到2003年,深圳市财政预算内教育总投入高达160.33亿元,然而并没有真正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问题。2003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60.3万人,其中非户籍学生39.6万,比上一年度增加18.6%,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65.7%;在39.6万人的非户籍学生中,有一半学生在公办学校就读,深圳做到了符合就读条件的非户籍学生“想读书,有书读”,“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然而在2003年,深圳市开展的学校等级评比中,民办学校中的等级学校约占符合申报年限规定的学校总数的28%2004年,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509所,在校学生总数602617人;其中公办学校303所,占总数的59.53%,在校生379778人,占总数的63.02%。然而事实上民办学校的年收学费,少则两三千,多则三五万,即使是所谓的非等级学校,学费也要以千元计,想进公办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极其困难。据业内人士透露,南京市外国语学校一个学生的非常赞助费就达15万元。

(二)长期困扰着十亿中国人的教育投入方式值得反思和创新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等人实证研究得出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导致问题堆积如山,民众意见大,全国上下为之担忧。这与我国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称 。普通高等学校收费越来越高,百姓无法承受经济压力,造成很多家庭因读书导致贫困。在校大学生因花费大,预期就业困难,收入低,心理压力大,甚至导致心理疾病,贫困大学生健康状况差健康状况更令人担忧。这些年,学生成了一个高自杀率的群体。2005年仅北京大学就有三名学生自杀。而家长也要面临学费投入大,持续时间长,心理压力大,预期收入低,一旦不能供养孩子,就会前功尽弃,教育成了高风险的投入行业。有人统计,一个贫困地区农民35年总收入只养一个大学生,很多家长因为生育孩子,不但要抚养,而且要背上一辈子的沉重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很多家庭因读书而致贫,孩子考上大学母亲自杀,为减轻家庭负担学生自杀。这种现实与压力,直接会影响到家长的教育观念,他们宁可让孩子放羊,也不愿孩子去上学。另一方面, 因为教育投入不足,学校运作困难,甚至导致严重的事故。不久前,山西沁源二中,因学校场地不足,到学校门口大马路上晨跑,发生重大车祸,造成20多个学生死亡。学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一些所谓的重点学校,一个班动辄达到100人,最高达到150人,而所谓普通学校和普通班则门可罗雀,家长和学校都为此困扰。一些地区,经济越发达,人口就越集中,对于地方教育资源的需求就越大,也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也没有能力解决教育投入面临的问题。这种状况怪谁呢,我看是观念,观念,还是观念,国家应该带领国民一起改变这种观念,创新教育投入,实现教育强国的理想目标。少建点面子工程,用点心思在教育上,我相信教育问题一定会得以很好解决。

四、中国教育投入的创新模式--固定资产债券融资

   (一)固定资产债券融资的支持条件

1、理论支持。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明确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投入的要求。解析这些论点,我们不难看出,人力资源就是生产力,人才是核心,教育是人口压力向人力资源转变的助推器。人力资源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理应采用市场手段运作教育投入。教育是公共事业产品,它的投入量大,牵涉面广,地区差异大,时效性强,教育过程又有国家特征和政治属性,因此任何个人和机构都不能独自承担起全民教育,教育只能由政府统筹运作与管理。中国的历史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教育改革的事实证明,如果国家恰当地担当其教育投入的主体责任,教育问题并不能根本解决。政府(国家)责无旁贷应成为教育投入与管理的主体。教育投入采取市场手段,不会影响到教育本身的公益性,只会更好地发挥其公益性职能。

2、经验与技术支持。“我国政府自1981年恢复发行内债,迄今已经有20多年历史。这20多年里,内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由80年代初每年发行几十亿元,到2004年发行近7000亿元;内债品种有了较多的增加,目前主要包括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的可流通的记账式国债,面对个人投资者发行的不可流通的凭证式国债;市场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银行间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已构成国债市场的主体框架。国债发行,不仅为国民经济发展了大量建设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类投资者投资国债的需要。同时,不断扩大的国债发行规模,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流动性,有利于活跃和稳定金融市场,保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以上是财政部对我国国债发行情况的描述,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国债发行的需求量大,可信度高,风险小,于国于民都有利。教育投入若借助国债发行,则可以实现资金筹集连个,持续稳定,民众购买欲望强烈,国交投资时易于宏观操作,地区平蘅容易实现。

3、民众的心理与习惯支持。20055月中、下旬,根据人民银行统计司对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城镇居民除储蓄存款外,重要投资渠道为国债和股票,按拥有的最主要金融资产分类,目前65%左右的被调查者选择“储蓄存款”,略高于10%的被调查者选择“国债”,略低于10%的被调查者选择股票。因国债发行数量有限,股市行情的变动是影响储蓄存款的最主要原因,随着利率一再调低,以及开征利息所得税,储蓄的投资功能已越来越弱,(本季选择“得利息”的人数占比已低于5%),但其他功能则维持不变,甚至更强。本季调查显示,在各项储蓄目的中,按选择人数多少,分别是教育费(19.8%)、养老(13.6%)、买(建)房装修(11.9%),防病、失业或意外(11.1%),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10%)。这为债券的发行提供了心理和物质支持。

4、研究成果和专家支持。摩根士丹利亚洲公司懂事总经理指出当前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0%,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应将储蓄率降到35%的水平,并“提出政府支出重点由经济建设转向教育和医疗”。同期美国的储蓄率低于10%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等人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要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必须达到的下限为4.07%-4.25%,而我国目前2%左右的比重与之差距甚远。20045期《财经论丛》骆勤载文认为,鉴于教育基建投资是一种资本性的支出,可以通过发行教育公债的方式筹集资金。另外,参考体育彩票,福利彩票发行的做法,发行教育彩票,这些都是缓解教育经济经费不足的新思路。

5、经验和资金的支持。至200512 ,中国国内外汇储备约增长到近8000亿美元;至200510月,国内居民资本的充足及居民储蓄的增加,其中人民币本外币并表的居民户存款额为14.49万亿元;据新华网文,教育部声称:从1998年至2000年,中央共安排148.2亿元国债资金,用于加强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校扩招。

(二)教育投入成本创新模式的操作

1、设计原则。国家统一操作,国家统一发行国债,向社会融资,用于新增学校固定资产部分。直接运用经济金融手段,加大教育投入总量,以满足教育对资金的需求为目的。减少个人支出总额,保障学校良好运作。打破原有的投入框架。保持教育投入占国民经济百分比不断提高政策不变。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教育投入改革的创新方案。

教育投入创新的突破口是,国家利用金融的创新手段,保障全国教育行业固定资产投入的充足。就固定资产维护和使用,进行成本分析,国家和个人应当承当固定资产之外的教育费用,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国债利息、学校日常经费、人头费等。当国家固定资产投入满足后,国家新增资金在保障教育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才可以用来逐步清还国债。

2、资金保障。200512 ,中国国内外汇储备近8000亿美元,以债券形式转移20%的资金到教育投入,可以筹集约12000亿元人民币。国内居民资本的充足及居民储蓄的增加,其中人民币本外币并表的居民户存款额为14.49万亿元,以债券形式转移20%的资金到教育投入,可以筹集约28980亿元人民币。同时辅以短期信贷、财政投入、教育税费、新增财政、新增外汇转移和捐赠等手段,实施起来应该没有问题。

3、模式运作。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度,以人口变迁与合理引导城市发展为前提,制定三十到五十年的长期教育发展规划,计算全国所需教育教育资源总量及人均数量,以此作为依据,确定教育投入所需的总量和标准。查清不动产、设备仪器 、图书、运动场、人员数量等,计算出现有资产以及达到标准所需的资金总量。

确定投入原则,以公平、均衡、谐调、补弱优先的原则,以学生数量为依据,建立教学统一标准,教育与科研投入分开。按需定量,分步投入。将资金投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补足投入期,二是战略超前投入期。

制定10年中长期教育投入计划。首先投入15000亿元人民币,补齐以前所欠教育投入,五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入和基础建设的80%以上;清除危房,扩建学校、兴建新校。同时再投入10000亿元人民币,根据建设进度完成设备、图书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补足投入期。

制订120年的超前投入计划。计划投入10000亿元到20000亿元。国家在开展补足教育投入的同时,开展超前教育投入,由量的阶段向质的阶段过渡。这个阶段,主要注重科学研究,以教育配套设施的建设来强化地区的平衡,增强国际交流,提升国际竞争力,招生制度和用人制度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改革、发展相适应。十年后,教育在很多领域内,要超前发展。

4、债券发行与资金管理。中央直接设立专门机构,可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设立专门的教育投入建设及资产管理的部门;专款专用,长期发行债券;新债还老债,滚动运作;资金使用仅限于固定资产投资;短期内国家负责偿还利息,不还本钱;在保障运作的前提下,新增资金可用于偿还本钱;学校只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权,不负责建设。

5、利弊分析。这种模式的有利因素是清算成本低,筹集的资金多,国家统筹和再分配容易操作。政府要承担负债的压力。建议中央直接管理,原有资产可氛围中央所有和地方所有,仅作登记,不作分配。同时制定教育投入保障法,保障运作成功。

6、结果与意义。这种模式的实施,可以大大减少和消除政府、社会及个人对教育投入的焦虑,增强全民族的团结,使中华民族的精神焕然一新,同时使人民释放大量能量,从事经济与社会建设,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早日实现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3、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6、教育部《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7、教育部《2002年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及分析》。

8、《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9、《深圳市教育概况》-深圳教育网。

10、《2003年全省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监测公告》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统计局文件。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2、《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知多少》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供新华网资料。

13、国家统计局、教育部、、财政部、商务部、交通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官方网站资料。

14、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网-钱理群-文。

15、《四大政策降低储蓄率至35%》谢国忠-文,《新财富》总第55 2005.11月刊。

16、《财经论丛》20045-骆勤-文。

17、《颍州区出台文 对大班额教育严格控制》颍州区教委文,安徽教育网。

18、国家统计局、教育部、、财政部、商务部、交通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官方网站资料。

(说明:本文是作者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研修生班结业论文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引用本文观点,需注明作者姓名,谢谢!)

附件:郭会清同志

简介:郭会清先生有着30多年的执着学习经验,20多年教育教学和10多年成功创办和经营管理学校的经验。他5岁读书,9岁开始学习英语,10岁随父亲逃荒要饭,15岁初二大胆参加高考,他曾经3次参加过研究生考试,自费数十万元读完北京5所著名高校。他热衷于学习,热爱教育,关心国家教育发展事业。对国计民生非常关注,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他先后创办珠海创思语言培训学校并任董事校长、并任职于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分会任秘书处等。他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他是个勤奋的学者和教育实践家。

履历:郭会清,男、汉族,196611月生于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户籍现在广东省珠海市。

本科毕业,最高学历博士研修生。曾工作在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分会秘书处等,现工作于合肥亿新教育科学研究所。

19909月至19928月在安徽教育学院脱产学习全部英语专业本科课程。

2001.112002.6 清华大学 职业校长  校长职业化战略研修,结业论文《校长职业化的探索》

2004.92005.12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硕士研究生 金融及项目投资,结业论文《国家公共事业投入的研究》;

2002.92004.8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博士研究生 教育及其管理,结业论文《珠海非学历教育的市场调研分析》;

2005年底  获奖论文《教育投入要进行国家统筹》,获得十一五规划,发改委建言献策活动“三等奖”。

 

 

郭会请同志受到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同志表彰接见留影

(郭会清博士工作室、合肥亿新教育科学研究所、上海亿新管理咨询公司、香港中国国际大百科出版公司20105月)

 

 

首页 |  单词记忆 |  课程项目 |  合作加盟 |  教改视频 |  关于亿新 |  亿新动态 |  图书系列 |  学员服务

Copyright 2010亿新教育 www.fangzi1234567.com ALL Copyrights Received
地址:安徽合肥包河区·上海松江区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七莘路3599弄9号楼402室
  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1013655号-1
qq:157087360 王老师  邮箱 yixinedu@163.com